集成方案

INTEGRATION
下一代数据中心

制冷解决方案

机房空调,顾名思义其是一种专供机房使用的高精度空调,因其不但可以控制机房温度,也可以同时控制湿度,因此也叫恒温恒湿机房专用空调机,另因其对温度、湿度控制的精度很高,亦称机房精空调。

精密空调一般由房间级空调、紧靠热源制冷空调、气流管理及冷水机组和散热系统等组成。 PTS提供包括施耐德、艾默生等品牌的整套制冷解决方案,特别是英飞基础设施及易睿封闭式冷热通道制冷方案等。

电源分配

1619234377207066659.png


不间断电源(UPS)

  (l)市电中断的情况下,能利用自身所带的蓄电池通过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220V交流电给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供电,保证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能正常运转。

  (2)对市电有稳压作用,能在电网电压波动时稳定电压。

  (3)能抑制电网的电力谐波干扰、电压瞬间跌落、高压浪涌、电压波形畸变、电磁干扰等电力污染,为计算机及其它设备提供电压稳定、波形纯正的电力供给,保证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数据不受干扰。

  1.2 UPS的特点

  对于一套高质量UPS供电系统来说,它应具有如下特性:

  (l)高可靠性

  系统应具有能提供365×24连续提供高质量的UPS逆变电源的供电能力。这就意味着,在UPS供电系统的运行中,既不允许出现任何瞬间供电中断/停电事故,也不允许出现由普通的市电经交流旁路直接向用户负载供电的情况。为此,要求UPS供电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由于UPS单机本身的故障率低,因此目前大型UPS产品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为20万~40万小时。

  采用具有高度容错功能的“N+1”型UPS冗余并机系统来进一步提高UPS供电系统的可靠性(“1+l”型冗余并机系统的典型MTBF值可达140万~200万小时)。

  在整套UPS供电系统中,不应存在单点瓶颈故障隐患。

  允许在UPS逆变电源连续供电的条件下,执行不停电的维护和检修操作。

  万一在用户设备端出现短路故障时,应将故障的影响缩小到尽可能小的范围。

  (2)高抗干扰性

  UPS供电系统能使设备获得高“可利用率”,并可为其创造优良的运行环境。

  大量的运行实践表明:电源干扰问题是造成设备的“可利用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需说明的是:电源干扰不仅来源于普通的市电电网,它还来源于设计不完善的UPS本身及用户的设备本身。这是因为配置在IDC和MDC机房内的服务器、磁盘阵列机和交换机等均内置有开关电源,这种整流滤波型非线性负载会向UPS供电系统反射3~23次低次谐波干扰,可能带来降低话音质量的恶果。实践证明,过大和过频地出现电源干扰,轻者会导致的传输速率下降,网络服务器的数据丢包率增大等隐性故障,从而导致设备被迫进入“降额使用”状态,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

  由此可见,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UPS供电系统所能提供的电源质量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防雷与接地

  防雷接地分为两个概念,一是防雷,防止因雷击而造成损害;二是接地,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种用电措施。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其作用是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防雷系统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接地工程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周围环境对工程效果的影响,脱离了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接地工程是不可行的。实践要求要有系统的接地理论来对工程实际进行指导。而设计的优劣取决于对当地土壤环境的诸多因数的综合考虑。土壤电阻率、土层结构、含水情况以及可施工面积等因数决定了接地网形状、大小、工艺材料的选择。因此在对人工接地体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地网所在地的土壤电阻率、土层分布等地质情况,尽量进行准确设计。接地体:又称接地极,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分为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体。 接地体做为与大地土壤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大地之间电气连接的导体,安全散流雷能量使其泄入大地。

1619234377586005165.jpg

二、 设计原则

    通信线路和通信机械接地,是为防雷、防强电、防电磁感应,防电腐蚀,防通信干扰,以及作为通信正常工作和保护人身安全而设。

    通信机房的各种接地系统(包括联合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以及各种自然接地体等)有两种设置方式(即分设方式与合设方式),但每处只允许一种设置方式。

  引入电源室的交流电源线,在室外应装置相应的低压避雷器及防护横向电压的设备。

接地体(包括防雷、交流零线的重复接地,保护接地、联合接地、电缆金属外护套,以及各种自然接地体等),地下引接线及地上裸导体的连接等,应采取以下减少电化学腐蚀的措施:

①接地体(包括地下的引接线)应采用镀锌钢材、铸钢材、铜材或石墨电极;

②减少联合接地系统的直流工作电流;

③保护接地系统应没有直流或交流电流;

④引入电缆应采用有绝缘外护套的电缆或将电缆金属外护套与室内接地系统加绝缘措施;

⑤两种不同的金属线(或金属排)连接时,应尽量采用熔接,保证无假焊、虚焊,当采用紧固件连接时,其连接处应镀锡。

接地体的引线不允许采用钢管保护,应采取绝缘措施。

采用分设接地方式时应作到:

①各种地下接地体、地下裸引线之间的距离应>20m,接地装置埋设地点应设地线桩。

②在电源室内应分别装设保护接地排和联合接地排。③接地系统的室外引接导线与房屋避雷泄流线的空间距离:当房屋高度在30m及以下时,一般应>2m。

联合接地系统应按机械室分类接入联合接地排,连接处所如下:

①各种直流电源母线需接地的一极;

②引入架,试验架,引入试验架,测量台、试验台的测试用地,以及测试仪表的接地;

③各机械室不接入交流电源的金属机架(电源室的直流配电屏机架不应接地);

④电报机械和自动电话中继器的工作接地;

⑤引入电缆的绝缘金属护套,配线电缆的金属屏蔽层;

⑥各通信机械室的保安避雷器(包括放电间隙,避雷器等);

⑦容易产生噪声干扰的盘架单独接地。 

保护接地系统按设备分别接入保护接地排,连接处所如下:

①交流配电盘、整流器、其他交流电源设备以及接入交流电源的机架、机壳;

②交流电源线的金属外皮;

③交流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的中性线重复接地。不准用交流三相四线制的中性线代替保护接地。

采用合设接地系统时应作到下列要求:

①联合接地体、保护接地体、房屋防雷接地体、地下电缆金属外护套、混凝土电极以及金属水管等应接成一个接地系统,并采取熔焊和防腐蚀措施;

②所有通信线路均应采用地下电缆引入方式,并应装设避雷设备;

③不得利用室内通信设备的金属部分构成雷电流的泄流通路。

通信机房内设备至回流排的连接导线。

铜芯不应<35mm2(总配线架至接地排);铜芯不应<16mm2(要求接地电阻<10欧时通信设备用);铜芯不应<10mm2(要求接地电阻≥10Ω的通信设备用);铝芯不应<25mm2(工频交流设备用)。


三、通信机房防雷施工方法

雷电进入通信机房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直击雷直接击中金属导线,让高压雷电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两边传播而引入室内;

第二种是来自感应雷的高电压脉冲,即由于雷雨云对大地放电;

第三种是雷雨云之间迅速放电形成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这种反击会沿着电力系统的零线,保护接地线和各种形式的接地线,以波的形式传入室内。

大楼通过建筑物主钢筋,上端与接闪器,下端与地网连接,中间与各层均压网或环形均压带连接,对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线实施均压等电位连接,具有特殊要求的各种不同地线进行等电位处理。

对通信网络系统在建筑物楼内的布线和接地方式要求:通信电缆以及地线的布放应尽量集中在建筑物的中部。通信电缆线槽以及地线线槽的布放应尽量避免紧靠建筑物立柱或横梁,并与之保持较长的距离,通信电缆线槽以及地线线槽的设计应尽可能位于距离建筑物立柱或横梁较远的位置。

根据雷电保护区的划分要求,建筑物大楼外部是直接雷击区域;建筑物内部及计算机房所处的位置为非暴露区,越往内部,危险程度越低。雷电过电压对内部电子设备的损害主要是沿线路引入。保护区的界面由外部的防雷系统、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及金属外壳等构成的屏蔽层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等金属构件,穿过各级雷电保护区时必须在每一穿过点做等电位连接。

进入建筑物大楼的电源线和通讯线应在LPZ0与LPZ1、 LPZ1与LPZ2区交界处、以及终端设备的前端,根据IEC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标准,安装上电源类SPD,以及通讯网络类SPD(瞬态过电压保护器)。SPD是用以防护电子设备因受雷电闪击及其他干扰造成传导电涌过电压危害的有效手段。


四、通信机房接地装置施工方法

通信机房接地电阻标准,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应≤1Ω。

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分设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安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不应>10Ω;

②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4Ω;

③防雷接地,接地电阻不应>10Ω。

采用角钢50×50×5mm,长1.5m~2.5m;角钢与角钢的连接用扁钢,间隔≥4~5m,角钢≥40×4mm;引线采用50mm2多股铜芯绝缘线或按设计规定;引线与扁钢连接采用焊接,焊接点需进行防腐处理;接地体离通信机房的距离为15m~50m;接地体埋深1m;在腐蚀地带接地极需有防腐措施。

通信机房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

 

机房气体消防(FM200)

机房气体消防(FM200)

动力环境监控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机房设备(如供配电系统、UPS电源、防雷器、空调、消防系统、保安门禁系统等)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洁净度、供电的电压、电流、频率、配电系统的开关状态、测漏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历史数据,实现对机房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管理功能,为机房高效的管理和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为什么要用动力环境监控
  在信息化建设中,机房运行处于信息交换管理的核心位置。机房内所有设备必须时时刻刻正常运转,否则一旦某台设备出现故障,对数据传输、存储及系统运行构成威胁,就会影响到全局系统的运行。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更有可能损坏硬件设备,耽误业务系统运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
  监控系统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和楼宇自控项目基本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集中实时监视功能
  传统的机房管理采用的是每天定时巡视的制度,比如早晚各一次检查,并且将设备的一些核心运行参数进行人工笔录后存档。这样取得的数据只限于特定时段,工作单调而且耗费人力。而集中实时监控功能可解决此问题。
(二)报警和事件功能
  报警指机房运行中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停电事故、漏水事故等。报警的发生意味着机房的运行受到影响,其严重程度可用"优先级"的概念来定义。一般监控系统均可设置几十到上千个优先级以区别报警的严重程度。机房内的报警优先级一般划分为10级即可。
(三)运行历史数据记录和趋势功能
  对机房的管理者来说,除了系统的报警功能以外,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历史数据和趋势功能。因为机房只是一个存放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场所,随着事件的推移,机房内的设备数量、型号等都会发生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一般都是越来越多。因此,从机房管理角度,需要能够拥有机房设备运行的历史资料,这样可以通过分析,找出发展趋势、发现故障隐患。从而大幅度提高机房的管理水平。
(四)用户管理功能
  用户管理主要是对监控系统的使用者进行权限管理,避免末授权的人员随意修改参数设置或者查看。而授权需要进行分级控制,不同级别的用户只能进行自己这个级别内所允许的操作。
(五)确定需要监控的对象
1.UPS电源(包含直流电源)
2.空调设备
3.漏水检测4.配电系统
5.发电机
6.机房实际温湿度
7.通风系统
8.防雷系统
9.消防系统
10.视频监控
11.门禁监控
12.网络设备与应用系统监控
13.系统通信的监视
(六)完善的监控系统的基本要求
   从实际经验出发,该监控系统应能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扩容:系统具备较强的扩容能力。
(2)实时:必须达到实时的响应时间
(3)故障报警:必须具备故障分析诊断的能力,能够准确判定故障点,实现声光报警,并弹出提示故障检查内容,提供报警恢复操作。
(4)施工:必须能解决动力机房施工方面的各种技术要求。
(5)界面统一:必须能将各机房及各种设备统一在单一的中文人机界面。
(6)监控设备的完整:必须能将各种传统设备及智能型设备完整纳入监控系统。

开放式桥架与机柜

开放式桥架与机柜

数据中心迁移

数据中心迁移